根据学校的安排,2011年7月17 日至8月 15日,随学校管理培训团赴马里兰大学进行了为期30天的培训。培训期间,先后听取了马里兰大学相关专门家的专题讲座,进行了研讨交流,并实地考察了马里兰大学农业推广中心和巴尔的摩县农业推广站等农业推广机构,通过系统培训考察调研,对美国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现将学习了解到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基本构架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莫里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弗法》三个法案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整体构架包括四个层次,即:联邦政府农业部、州立大学农学院(州推广中心)、州立大学农业试验站、县农业推广办公室。
1、联邦政府农业部。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内设立专门的“国家农业与食品管理局(NIFA)”负责国家层面上农业推广体系的宏观管理。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和解释农业推广法案和计划,向各州提供定额推广经费,以及协调各州制定和执行全国推广计划。
2、州农业推广中心。建在各州立赠地大学农学院,推广中心主任由农学院院长兼任,全权负责本州农业推广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推广中心一般设有区域研究中心与县推广站管理组、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组、培训及“4H”教育管理组、农场及市民家庭花园管理服务组等具体业务单元。后勤与财务管理由学院统一负责。推广中心的人员主要来自农学院,少数来自其它相关院系。其中有100%全职推广的研究员,也有兼职推广的教授。
3、州立大学区域农业研究与教育中心。由州立大学农学院根据法律规定,依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或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大学区域农业研究中心的建立,不仅拉近了教育、科研与农业生产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农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大学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为大学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先进实用技术在生产中的快速应用。区域农业研究与教育中心是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主要创新源和辐射源,是美国大学农业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州立大学县农业推广站。由州立大学农学院国家根据法律规定设立,由农学院推广中心具体负责管理。县推广站依托州赠地大学农学院和区域农业研究中心的科教资源,直接面对当地社区民众服务。 县推广站负责人由农学院院长(州推广中心主任)聘任,工作人员为农学院推广中心的全职推广人员,其业务工作由校推广中心考核评估。县推广站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指导、科技培训、“4H”教育、社区服务、农业环境资源信息收集、农业科技服务网站建设等。
二、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征
美国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农业教育、科研、推广 “三位一体”的推广体系,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1、公益性是农业推广体系的本质。首先,美国三大法律规定州立大学农学院必须承担一个州范围内农业推广的组织管理工作,必须在不同区域建立研究与教育中心,在各县建立推广工作站。联邦政府和各州、县政府则从经费预算上保证州立大学农学院持续稳定地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其次,在实际农业推广活动中,推广人员始终充当着教育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进行无偿服务,而且有大量志愿者参与。
2、大学处于农业推广体系核心位置。首先,州立大学农学院统管全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业务,州农业推广中心依托州立大学农学院建设,中心主任由农学院院长兼任。其次,州内区域农业研究与教育中心、县推广站都由农学院根据需要设立,负责人由农学院院长聘任,人员主要是农学院专兼职人员。
3、“教育”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理念。首先美国农业推广工作都是以教育方法而不是以行政方法或财政方法进行。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是推广人员的最高宗旨。其次,美国农业推广法规定农业推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向没有进入州立大学学习的人们提供农业、家政、农村能源和相关领域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指导和示范,并通过示范、出版物或其它途径传播有关知识,其特点是推广人员仅提供无倾向性的实用知识,采用与否由农场主自己做出决定。。第三,美国农业推广人员在具体的农业推广工作中主要采取的也大都是培训、咨询、示范、远程服务等教育的方法。
4、“合作”是农业推广工作的灵魂。美国农业推广工作中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在联邦、州、县与志愿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合作。这是规范美国联邦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州农业技术推广站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灵魂和核心。例如,巴尔的摩县农业推广站的人员虽由州立大学农学院委派,但推广计划助手和辅助人员则由县里配备。县上还和大学签订协议,为大学县推广站建设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此外,大学县推广站的专家还与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农业部(或有关组织)驻县推广中心的官员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土地资源利用监测、灾害评估等相关工作。
三、马里兰大学农业推广工作对我校的借鉴
由于美国大学农业推广体系是在国家法律保证基础上构建形成的,而且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必须从经费预算上保证州立大学农业推广工作持续稳定地开展。因此,大学的农业推广工作可以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自主进行,而不受政府的制约。例如我们本次培训和考察的马里兰州立大学农学院,他在农业推广方面就拥有“学院推广中心(州推广中心)――区域研究与教育中心――县推广站”三个层次的组织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其农业推广工作迅速而高效地实施。他们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面的很多经验与做法都非常值得我校学习和借鉴。
1、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工作。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农业高等院校都是国家农业科技资源聚集的高地。为国家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是农业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美国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成功地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大学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成果、人才支撑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的社会价值。不仅极大提升了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为大学赢得了联邦政府、州政府、县政府、行业协会等方面的经费支持,促进了大学发展。因此,我校应该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新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方面赶超世界一流水平。
2、创建一流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平台。通过对马里兰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州推广中心――区域研究与教育中心(试验站)――县推广站”的组织运行模式分析,我认为目前我校在农业推广模式工作所采取的,根据区域农业产业特色和资源条件,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高起点、高标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站),构筑以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为载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网络为支撑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思路也是非常正确的。试验示范站建设工作还应该一步加强,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建立一批与美国马里兰大学东岸地区试验站相类似,集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实践教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试验示范站。同时借鉴马里兰大学建立巴尔的摩县推广站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市、县政府的合作,在区域产业试验示范站下,以主导产业重点县为单元,设立一定数量的推广工作站或专家大院,拓宽科技推广服务范围,以此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争取各方支持。根据美国大学合作农业推广体系中“合作”这一本质特征和成其功经验。我们认为我校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探索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户、农民的广泛合作。多方争取场地、经费、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积极探索有机结合、互利互惠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和贡献率,为区域现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支撑与促进作用。
4、坚持不懈地大力开展基层农技骨干教育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是美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手段。在马里兰大学农业推广中心、区域研究中心和县推广站,每年要举办若干期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农业推广工作志愿者的科技培训活动,以保证他们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技能的提升。从而也有效地实现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快速传递与推广应用。借鉴他们的经验,我校推广模式探索中,也应该把基层农技骨干和科技示范户的培养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不高,是当前制约我国推广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对基层农业管理干部的培训育,使他们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科技示范户、专业户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掌握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以示范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5、积极采用先进推广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推广工作效率。与美国相比,我们的农业推广手段还十分落后。大多数地方的农业推广工作,还停留在依靠推广人员口头讲授、几块黑板报和几张宣传单上,不仅不能激起农民群众的兴趣,而且推广工作效率低、效果差。借鉴美国的经验,我校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践中,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电信、电视、卫星等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和设备,不断创新科技培训、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方法,大力提高科技推广工作的效率,增强科技推广工作的效果。促进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进村入户,发挥增产、增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