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常用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二十大轮训学习体会】(1)李国龙:教育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二十大轮训学习体会】(1)李国龙:教育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3-03-24 作者:学生工作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长(部长) 李国龙 出处: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通过数字教育全面支撑学生学、教师教、学校管各环节,由此形成引领高等教育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强有力的支撑,终身学习与教育数字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伟大历程中,教育人面临的两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3月5日至3月10日,在参加完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数字化赋能专题培训班》后,我深刻认识到,数字教育就是要实现教育循环系统中个性化的学、差异化的教、科学化的评、精细化的管、智能化的服。如何把这些融为一体?从学生的全程发展看,要致力让学生“学得更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模式,将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黏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从学校的全域治理看,要改变单一凭经验办事的习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强化管理服务的数据支撑,实现决策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单向转向协同。达成这一目标,必须破解很多学校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日常生活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成效、社会服务等,从多个向度关联起来,实现数据信息系统集成、可视可算。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媒介发生革命性变革。一方面,新媒体、自媒体等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与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交汇点。面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与侵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一元引领受到严重冲击。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引导难度加大,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升级,学生工作范围盲点变多,这些全新的挑战均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思政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信息化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越来越灵活、便捷、高效,较多情况下他们掌握的信息甚至先于、优于思政工作者,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通过信息共享与即时互动而拥有了与思政工作者同等的话语表达权力和话语表达渠道。此外,网络化生存方式也在深刻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信息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正全方位地渗透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想道德观念与心理发展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立足本职岗位,科学谋划,坚持思政教育的守正创新。一是打造“数据库”,畅通共享渠道。对现有的数据库、独立的数据资源和网站进行规范化整合,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充分协同,加强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经济帮扶等各项大学生急需的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一网通办”数据功能,破除数据孤岛,拓宽思政服务范围,使各部门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工作格局;二是搭建“信息池”,精准资源供给。把握学生主体特点,深入描绘新时代各类各层学生画像,精准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和学习状态,助力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状态、不同的学生年级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精准匹配思政资源,优化优质资源对接供给,提升思政工作精细度,助力思政教育工作润物无声,入脑入心;三是打造“专业化、精准化、卓越化”的思政教育队伍与平台,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培养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育人队伍更新数字化观念,学习数字化技术,创新思政工作手段和模式,整体提升思政队伍数字化素养。通过易班、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开发学生真心“点赞”、朋友圈“霸屏”、媒体群“爆款”的思政教育“产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教育工作需要坚定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在数字化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数据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改革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和方式,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前瞻性,要进一步强化数字教育赋能,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